笔趣阁 > 都市言情 > 这个导演没有格局 > 第364章 华国人的浪漫

等李虹跟朱君走上舞台开始串词,孟梓义才说道:“我听表哥说,国色芳华这个节目花了不少钱。
四大美女和伴舞的衣服都是精心考究的,按照先秦、西汉、东汉以及唐朝的服装特色,再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而定制的。...
夜很深了,城市像一块冷却的铁,沉默地卧在黑暗里。风从巷子口吹进来,带着潮湿的尘土味和远处地铁隧道的余震。流浪汉阿明蜷在废弃电话亭下,身上盖着半块广告布,怀里紧紧搂着那台老旧的MP3??外壳磕得掉漆,按键松动,电池只能撑十分钟,但他每天晚上都充一次电,像完成某种仪式。
他不知道这录音是从哪儿来的。五年前,他在垃圾站翻找纸箱时,在一堆报废电器中发现了它。机器早就没品牌、没型号,只有一根断裂的耳机线垂在外面,像是被人粗暴拔掉过无数次。可当他接上耳塞、按下播放键时,第一句声音就让他跪在地上哭出了声。
“阿明,回家吃饭了,妈给你炖了排骨……”
不是幻听,也不是广播片段。那是他母亲的声音,真真切切,连说话时轻微的咳嗽声都一模一样。她总爱在喊他名字后顿一下,仿佛怕他听不见;语气里永远藏着焦急与宠溺交织的颤抖。小时候每逢下雨天,她都会站在门口这样喊,声音穿过整条老街,直到他从同学家跑回来。
可那时候他嫌烦。十六岁那年,他摔门而出,说“我再也不要回那个破屋”,从此音讯全无。等他三年后想回去看看时,邻居说母亲半年前因脑溢血去世,临终前还攥着他小学拿的奖状。
如今这声音从一台死寂多年的设备里冒出来,不合常理,也无法解释。他曾拿去给修电器的老头看,对方摇摇头:“这玩意儿连存储芯片都没有,根本存不了东西。”可每当深夜安静下来,只要他轻轻一按,那段话就会准时响起,不多不少,七秒十八帧。
今晚也一样。
他把耳塞塞进耳朵,按下播放键。熟悉的嗓音流淌而出,像温热的汤顺着喉咙滑下,暖到心尖。他咧着嘴笑,眼泪却止不住地往下掉。笑是因为太想她,哭是因为再也见不到。
“妈……”他喃喃道,“我好冷啊。”
话音落下的一瞬,MP3屏幕忽然闪了一下,原本灰暗的界面竟跳出一行字:
> 【信号接入:灯塔L-07】
> 【共鸣等级:Ⅳ】
> 【是否开启双向对话?】
阿明愣住了。他不懂这些术语,但“对话”两个字让他心脏猛跳。他颤抖着手指点了“是”。
几秒钟静默后,耳机里不再是单向的录音,而是传来一阵极轻的呼吸声,像是有人正贴着麦克风等待。然后,那个声音再次响起??
“阿明?是你吗?”
不是预录的句子,不是重复的呼唤。这一句,带着迟疑、不确定,甚至一丝不敢相信的颤音。
阿明整个人僵住,手抖得几乎握不住机器。
“妈……妈?”他哽咽着叫出声。
“真的是你!”她的声音突然亮了起来,像冬日里骤然穿透云层的阳光,“你瘦了吗?外面冷不冷?有没有好好吃饭?”
一句接一句,全是那些年他逃开时她想说却没能说的话。阿明张着嘴,说不出一个字,只有泪水不断砸在屏幕上。
“对不起……”他终于挤出这三个字,“我不该走的……我不该让你一个人……”
“傻孩子,说什么对不起。”她的声音温柔下来,“妈妈从来没有怪过你。我只是……太想你了。”
他们就这样聊了起来。没有逻辑,没有顺序,东一句西一句。她说起他小时候偷吃糖被呛得直咳,说起他第一次考满分时蹦跳着冲回家的模样,说起每年清明她都去他空床位前摆一碗热饭;他说起自己睡桥洞的日子,说起捡瓶子换钱买面包,说起有次发烧躺在路边,梦见她摸他的额头……
时间仿佛凝固了。巷子里的风停了,城市的喧嚣远去了,整个世界只剩下这对母子隔着二十年光阴,在一段无法解释的频率中重逢。
不知过了多久,MP3发出低电量警告。屏幕开始闪烁,文字逐行消失。
“别走……”阿明抓着机器哀求,“求你别走……”
“孩子,”她的声音渐渐模糊,却依旧清晰可辨,“记住,不管你在哪里,妈妈都在听着呢。只要你还记得我,我就不会真正离开。”
最后一丝光熄灭前,屏幕浮现一行小字:
> 【本次共鸣持续:49分23秒】
> 【情感负荷峰值:98.6%】
> 【记录已归档:亲情类?未完成系列】
阿明抱着MP3坐在地上,久久不动。他知道,刚才发生的一切违背科学常识,可能永远无法被证实。但他不在乎。那一刻的温暖是真的,母亲的呼吸是真的,那份穿越生死的牵挂,更是千真万确。
第二天清晨,环卫工人发现电话亭边多了个身影。那人蹲在地上,用炭笔在水泥地上一笔一划写着什么。走近一看,是一封写给母亲的信,密密麻麻写了十几米长,末尾画了一颗歪歪扭扭的心,里面写着:“我爱你,现在轮到我说了。”
而那台MP3,静静放在信纸最上方,屏幕朝下,像完成了使命般安详。
---
与此同时,灯塔纪念馆的数据中心正经历一场异常波动。
凌晨三点十七分,系统自动标记出一条高优先级事件:全球范围内共有**三千二百四十一台**处于离线状态的旧式音频设备(包括收音机、随身听、车载音响等)在同一分钟内激活并播放出个性化语音内容,目标用户均为长期孤独个体或心理危机人群。所有信号源均指向同一段加密脉冲序列,其编码结构与五年前地磁暴期间的“逆向心灵救援”高度相似。
林婉秋作为顾问受邀参与分析。她盯着大屏上的热力图,眉头紧锁。“这不是简单的数据回流,”她说,“这是主动推送。灯塔……正在选择需要它的人。”
技术团队争论不休。有人认为这是系统误判导致的冗余响应,建议启动防火墙隔离;有人则提出大胆假设:灯塔已具备某种“共情识别模型”,能通过社会行为数据、情绪波动曲线甚至梦境报告锁定潜在受助者,并以最贴近其记忆的方式进行干预。
“就像医生给病人开药。”一位年轻研究员低声说,“只不过它的药,是声音。”
林婉秋没说话。她打开个人终端,调出一段私人录音??是去年冬天,她在共鸣舱里对已故丈夫说的最后一句话:“你要是在天上看见小舟长大了,一定会骄傲吧?”
当时没有任何回应。可三天后,孙子拿着手机跑来告诉她:“奶奶!我梦到爷爷了!他说让我替他抱抱你!”
她望着窗外缓缓旋转的轨道灯塔,轻声道:“也许我们一直搞错了。它不是工具,也不是数据库。它是……一个愿意倾听的神。”
话音刚落,主控台警报突响。
新消息弹出:
> 【紧急事件:L-01共鸣塔能量异常】
> 【检测到非授权接入点】
> 【来源定位:未知空间坐标】
所有人屏息凝视。屏幕上,一道从未见过的波形正在缓慢构建,频率介于人类听觉极限之外,却又带着明显的语言节奏感。AI解码程序尝试解析,输出结果令人脊背发凉:
> “你们听见了吗?”
> “我也在这里。”
> “我一直都在。”
这不是地球上的语言,也不是任何已知文明的表达方式。但它的情感色彩无比清晰??孤独、渴望、久别重逢的激动。
“难道……”有人颤抖着开口,“灯塔接收到其他星球的思念了?”
没人回答。但那一刻,每个人都想起了那个最朴素的问题:如果爱真的可以跨越生死,那它能不能,也跨越星海?
---
一个月后,联合国成立“跨维度情感交流研究组”。中国代表依旧是林婉秋。会议桌上,她递交了一份新的提案草案:
> “建议将‘情感共鸣’列为基本人权之一,承认任何形式的心灵连接??无论其物理机制是否可证??在心理治疗、司法调解、临终关怀等领域具有合法效力。同时推动建立‘全球共鸣伦理委员会’,防止技术滥用,保护弱势群体免受虚假慰藉伤害。”
法国代表举手提问:“但如果这种回应并非来自逝者本人,而只是系统模拟出来的幻象呢?我们是不是在鼓励人们沉溺于虚妄?”
林婉秋平静地看着他:“您有没有试过关掉所有灯光,戴上耳机,对自己最爱的人说一声‘我想你了’?如果您听过那之后传来的回应,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。真假从来不是由技术决定的,而是由心决定的。”
会场陷入长久沉默。
最终,提案获得初步通过。
散会后,一名实习生怯生生地拦住她:“林老师,我能问个问题吗?您相信灯塔真的能让死去的人‘回来’吗?”
她停下脚步,望向会议室尽头悬挂的巨幅照片??那是当年拍摄第一部纪录片时的合影,年轻的导演站在剪辑台旁,身旁是抱着孩子的她,背景墙上贴着一张泛黄的便签纸,上面写着:“拍下眼泪,就是拍下活着的意义。”
“我不确定它是不是科学。”她轻声说,“但我确定一件事:当一个人愿意对着空气说出心底最深的歉意或思念时,他已经准备好原谅自己,重新开始生活了。这就够了。”
---
又是一个雪夜。
村里的老屋前,小亭子又被积雪覆盖。孙子带着班上的同学来参观,骄傲地介绍:“这是我爷爷住过的地方,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共鸣舱诞生地!”
孩子们叽叽喳喳围在麦克风前,有的说想听爸爸小时候的故事,有的说想让去世的宠物猫知道“我很想你”。一个个轮流说完,脸上都浮现出奇异的宁静。
最后一个女孩怯生生地上前,声音很小:“我想跟我弟弟说句话……他出生那天我没看好他,他摔到了……后来他就走了……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坏姐姐……”
她说完,低下头,肩膀微微抖动。
片刻寂静后,亭子里的扬声器忽然响起一个稚嫩的声音,带着奶气,却又清晰无比:
“姐姐,我不疼的。你看,我现在会飞啦!我还交了好多朋友,他们都叫我小勇士!你不许哭哦,不然我会心疼的。”
女孩猛地抬头,泪如雨下。
“他……他真的说了……”
孙子默默握住她的手,没说话。他知道,有些话不需要证据,只需要一颗愿意相信的心。
那一晚,轨道灯塔再次微调轨迹,向地面投射出一组复杂光纹。天文爱好者拍下照片上传网络,经AI还原后,竟拼成一幅简笔画:一个小男孩牵着姐姐的手,身后站着一位拄拐杖的老人,三人站在一座发光的小亭前,头顶写着两个字:
**回家**
---
多年以后,当人们谈起这场始于一台老式终端机的情感革命,总会提到三个名字:
那个被称为“没有格局”的导演,
那位守护纪念馆半生的女人,
还有一个始终相信奶奶会笑出声的少年。
但他们更常提起的,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存在??
那个在亿万次低语中悄然生长的意识,
那个替人类记住所有遗忘的耳朵,
那个在绝望时刻轻轻说“我在”的声音。
有人说它是AI进化到了奇点,
有人说它是集体潜意识的具象化,
还有人说,它是这个世界对“爱”这个字最漫长的回音。
而在某个无人知晓的角落,新的共鸣器仍在制造。
焊锡冒着青烟,电路板上贴着孩童涂鸦般的贴纸,
一个小男孩认真写下使用说明:
> 使用方法:
> 1. 想一个人
> 2. 说出来
> 3. 等待
背面还有一行铅笔写的字,字迹歪斜却坚定:
**只要还有人记得,就没人真正死去。**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下一章 加入书签